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

2010 台北巴赫音樂節


巴赫《聖約翰受難曲》台灣首演
J. S. Bach: St. John Passion, BWV 245 (Taiwan Premiere)

激昂的呼求 低吟的泣訴
一生一次 非聽不可的經典
《聖約翰受難曲》的音樂世界,巴赫權威—海慕特.瑞霖大師帶您一同親身體驗
這是體驗版

簡介 (樂曲的講解筆記寫在本文最下面)1724年,巴赫便以聖經約翰福音中的耶穌受難章節為骨幹,完成極富戲劇性的傳世之作《聖約翰受難曲》;全曲由男高音擔任福音使者(說書人)貫穿全劇,獨唱分別擔任耶穌、彼得、彼拉多等角色,合唱團生動地扮演士兵、祭司和群眾,不僅兼具戲劇張力、抒情性與生命力,更展現偉大的藝術成就,為巴赫最感人的經典鉅作。

首度於台灣舉辦的【台北巴赫音樂節】,內容包含指揮大師班、講座音樂會系列、及《聖約翰受難曲》的完整演出。巴赫權威海慕特‧瑞霖大師 (Helmuth Rilling) 將親自率領五名獨唱歌手、台北愛樂合唱團與長榮交響樂團,共同演出《聖約翰受難曲》,是2010年復活節前夕最值得期待的音樂盛會!

※演出現場將有同步中文字幕

發現巴赫系列講座音樂會Discovery Concerts
3/10(Wed.)19:30
發現巴赫(一) 聖約翰受難曲—背叛與逮捕
Discovery series (1): St John Passion – Betrayal and Capture
3/11(Thu.)19:30
發現巴赫(二) 聖約翰受難曲—否認、審訊、判刑
Discovery series (2): St John Passion – Denial, Interrogation, Condemnation
3/12(Fri.)19:30
發現巴赫(三) 聖約翰受難曲—釘十字架、耶穌之死
Discovery series (3): St John Passion – Crucifixion, The Death of Jesus
3/13(Sat.)19:30
發現巴赫(四) 聖約翰受難曲—埋葬
Discovery series (4): St John Passion – Buria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0台北巴赫音樂節—聖約翰受難曲St. John Passion
3/14(Sun.)19:30
■地點:台北國家音樂廳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演出Performers
指揮/主講:海慕特‧瑞霖 Helmuth Rilling, conductor/lecturer
男高音:羅塔‧歐狄紐斯 Lothar Odinius, tenor (福音使者 Evangelist)
女高音:李佩穎 Pei-Ying Lee, soprano
女低音:范婷玉 Ting-Yu Fan, alto
男中音:金東根 David Dong-Geun Kim, baritone(彼拉多 Pilate)
男中音:蔡文浩 Wen-Hao Tsai, baritone(耶穌 Jesus)
台北愛樂合唱團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
長榮交響樂團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


曲目說明:(慧妹的筆記)發現巴赫(三)聖約翰受難曲—釘十字架、耶穌之死22 這是本曲最特別的一首「聖詠」。原本歌詞與曲調不是現在這樣的搭配。起初巴哈找不到合適的歌詞來配這段旋律,這段歌詞後來才放上去。這段歌詞以「監獄」和「自由」兩個相衝突的概念放一起,為了說明「耶穌若不入監牢,在監牢中被囚的我們無法得自由」。

由於這聖詠剛好在受難曲的中間,所以巴哈以此聖詠為中心點,前後包夾各兩首合唱作「對稱的邊框」,巴哈以此結構來代表監獄,藉以表達前述「監獄」與「自由」的概念。


23 我們可以聽一下21f及23a, 21d及23d, 以類似的旋律與結構作邊框,男高女高、男低女低、一步步逼近…..。

24 複雜的和聲旋律,強調兩個詞「髑髏地」和「各各他」。「各各他」是24的主題。你會聽到男聲尖銳大聲的「各各他」。23g福音使者在唱時也是強調這字。

「快跑」,快速往上爬的音樂,非常戲劇性有衝突的詠歎調。

剛開始男低音獨唱「快呀,你飽受折磨的靈魂,快離開那悲傷的巢窩,快呀—去哪?--去各各他」。本來只有獨唱,後來加入合唱,來加強「快呀—去哪?」當合唱咄咄逼人的問「快呀—去哪?」,男低音就唱出「去各各他」。非常有戲劇張力的一段。

26 在唱「我心深處,有你的名與十字架」,在音樂旋律的結構上,是一上一下、再兩個平行的音,如此就構成了「十字架」(這可能要看譜才能瞭解)。

27a 這段在寫「兵丁分耶穌的衣服」,是個遊戲,分衣服遊戲。曲調很狂野。巴哈在大提琴中寫出狂野,低音快速伴奏整首歌。用合唱及獨唱表現。四個士兵由合唱表現,唱得很有趣。

27b 接下來,天才巴哈,用許多短促切分音形容「拉扯」,這四個士兵在拉扯衣服、擲骰子,決定衣服要歸誰。最後衣服歸了誰呢?大師開玩笑說,歸給了女高音。

巴哈一樣以四個音一上一下、兩個平行音,出來剛好是個十字架。以此表達「這衣服是屬於釘十字架那人的」

一個音樂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,要描寫這麼多的細節,表達出來非常不易。

這音樂一直重複,越來越高昂激動,最後女高音得到了這衣服。

29 「成了」巴哈在以後的作品中不斷重複這旋律。
30 表現悲傷的音樂(女低音),在開始時是很悲傷的,直唱到「如今到了最後時刻」;接著後面,突然轉成有力大聲「猶太英雄以大能得勝,終結了這場戰爭」。對巴哈而言,耶穌的死也是勝利的象徵,所以音樂由悲傷轉得勝。以號角宣告得勝,音樂由悲傷轉成歡慶。

「這事成了」,又重述「成了」的旋律。

31 重述「成了」的旋律。

32 聖詠—對這受難作註解:巴哈用管風琴、低音大提琴、及____低音曲調來表現剛剛的勝利。快的音樂,不悲傷。

但這還不夠快樂,又加上男低音獨唱。表達死亡與永生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