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

”火線交錯” V.S. ”衝突效應”

我說它讓我想起”Crash”「衝突效應」,我回來一直在想什麼東西讓我覺得有類似感?

在電影的手法上可能有些類似的地方:時間倒錯,同時有多組事件同時進行。只是衝突效應在這方面更極致,同時有10-11組的事件在進行,並且在整部電影進行短短的兩個小時內不斷佈入支線;火線交錯算單純,不過用了4組人馬、4個國家。

但是,我後來想真正引起我的熟悉感的是那種「從頭到尾的緊張懸疑」,透過時間交錯,你不能安然的跟著時間的順序走完一個事件,這使得你的緊張性一直被懸吊在那邊;並且在看完整部電影的同時,你自己重組了劇情,你才瞭解故事的來龍去脈;這種敘事手法抓住了觀眾的整個注意力。

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是語言文化的障礙、政治地位與社會階層的高低,造成了某些很像宿命的結局。衝突效應針對是一個國家內的種族歧視問題,但火線交錯把這種類似的衝突提到國際的層面,只是火線交錯的重點不放在種族歧視上(那他重點在哪裡?—這影響到一部影片的成敗)。

這種片看完之後都讓人很悶,無解;如果你想休息的話,千萬不要選這種電影,看完之後覺得很無奈。但也可能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,不知道導演的藝術是要表達什麼?也罷!這些電影多少在鏡頭下表達了部分真實的人生—不完美的,並且有許多令人扼腕、無法挽回的錯誤。但無論如何,這些片子最後總是把危機化解掉,多少還是讓觀眾有一點安慰,鬆了一口氣,要不然它可能就要沒票房了!日子總是要過,人總是要有更好的盼望,才能走下去(美國片的好處)。

”火線交錯”電影觀後感

昨晚一隻蚊子陪我睡覺,害得我整晚都在”火線交錯”,於是就有了這篇觀後感。

第一次看這個帥哥(忘了男主角的名字)扮的這麼老,看起來好像五六十歲,一副滄桑感。我還蠻喜歡看他演的片。

這部電影裡有偷窺、手淫、全裸的場景(日本那一段),完全不是浪漫激情那回事,「性」在這部電影裡扮演什麼角色?

在日本的場景裡,女學生用「性」作為武器來報復男性的忽略,她也用性作為愛與親密的訴求;在北非的場景裡,姊姊脫衣給弟弟看,看的他流口水;這裡面的主角年齡大約就是十幾歲青少年階段。感覺上,「性」好像就是一種手段與本能,無關乎情愛。

一個非洲的貧窮人家,跟一個美國的中產階級,還加上墨西哥,再加上日本,怎麼會扯上關係?看起來不可能交錯的人,怎麼竟然有這麼密切的關係。他們透過子彈、透過孩童、透過飛機等交通工具產生關係。這使我想到「世界真是個地球村」,我們跟毫不認識、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人,可能存在著生死相依的關係。

但這種「地球村」的概念,用危機與暴力表達出來,其實讓我一點也沒有溫暖的感覺,因為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危機之上。

以前,「地球村」的觀念比較表面化,反正指的是科技、交通、各大洲之間不再受距離的限制;但那時的地球村是群體與群體接觸的觀念。而再來的網路無國界、網路論壇,使得各國的人在網路上可以產生個人的關係。但對於非網路的地區,就不在此限了;那是個被科技遺漏的區域。而這部片,把他們也納入「地球村」了,但是以一種政治與生活階層的不平等來納入。

這個「地球村」中,分成許多人種區域,有不同的社會地位。

看完這部電影,「世界」或者說「地球」比較準確一點——真的在我眼中縮小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