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.05.31
死亡。令人好奇又畏懼。
「入殮師」在這部片中有了新的意義—叫「送行者」。
三付棺木,5萬、10萬、20萬日圓。
不管用多好的材質,一入焚化爐,都一樣燒掉了。
我有時想太浪費了,樹木要長好久了,
雕刻做成盒子—就為了要燒掉…
真是令人不解的人類行為??
為什麼會作這樣非理性的行為?除非我們相信死後還有生命。
主角在河上看魚:畫面中一條逆流而上的鱒魚,
從旁卻流過另一條產後已死翻著魚肚白的魚….
主角問陪看的路人「既然結局都是死亡,為何還要努力」,
路人回答「可能是自然率吧!」
路人的回答顯出人的無力抗拒,似乎那是命定的。
棺材最終都要燒掉,卻有不同價格;
魚努力上游,終點卻是死亡;
如果我們用結局來看的話,這兩件事是一樣的荒謬。
但是不能用「結局」來否定「過程」——
魚為產卵而死,棺材的材質卻是活人表達心意的媒介;
過程是有意義的,「意義」賦予「結局」不同的價值。
「入殮師」不單純只是一個為死人化妝的化妝師,
「送行者」成為入殮師的新「意義」。
「路上小心,以後再見」~~
「入殮」是為了活人?還是死人?
死人已經對地上的身體沒有主權了,是一付任人擺佈的屍體,
他已經帶走了他自己的愛慾情恨,
留下來的是給活人的「情感記憶」。
不管生前如何,讓送行的化妝,
表達出活人的願望、哀傷、慰藉,
也將這屍體一生的功過放一旁,恢復他的原貌。
「死亡」在某個層面上,也有讓活人與死人都鬆了一口氣~
不再需要為彼此負責、不再勞苦重擔。不管被迫或情願,
所有地上的一切都要放下,不能帶走。
在生前咬牙切齒,想要彼此控制的生命,
在一切已經不能再有作用的時候,
被綑綁的情感才真正的找到出口得釋放
….這是許多活人的悲哀。
人剛死的時候,靈魂似乎還在,假設是這樣,
也許這個死人因此可以知道最後親人對他死去的哀傷或評語。
我用這角度看「入殮」覺得很有意義~
那是個饒恕的時刻、和好的時刻、訴說原諒與愛的時刻….
精彩旁白 *********在橋上看魚,主角大悟正經歷過慘痛的入殮經驗—為一具已經腐爛的屍體收斂 看著在河中努力上游的鱒魚,游到一定的地點產卵之後,就死了。於是畫面上出現一隻死魚往下飄,幾支活魚往上游。大悟看的入神,旁邊一位路人也停下來看,大悟說:「終歸一死,為何要這麼辛勤….」路人回答「自然定律吧~」
這個實習生,經過火的考驗之後,終於接到一件比較像樣的案子,…..他看著師傅的動作,對一個已死之人,恢復他的生氣與面貌,片中的大悟形容師傅的動作「冷靜、準確、懷著___,靜謐,所有的舉動都是如此____」
死可能不是終點,死亡不是終結,而是走向下一程,好像經過一個門,我們好像守門人,說「路上小心,以後再見」。
送石頭的記憶:大悟小時候,父親為別的女人離開媽媽,大悟恨父親,但從來沒說,直到他收到父親的死訊,憤恨突然表達出來。 記憶中,小時父親在離開之前,帶他到海邊,他們各自挑一顆石頭送給對方,而A按照石頭的重量與紋路等去體會B的心情。石頭代表的意義是「平滑的石頭表示B心情平穩,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B擔心A」。而片中,小孩大悟給父親的石頭是白色的小石,平滑的,顯得很純真。而父親所給的卻是一顆又大又黑、凹凸不平、很醜的石頭。
花序 *********週日晚上--是我的happy hour,最Relax的時候。
電視影集是我的最愛,但今天看不到什麼好片。
今晚,把小桂子給我的好片清單拿出來溜了一下~
到土豆網去找找有沒有這些片,
找了幾部都沒找到
(可能不是院線片,或者翻譯跟台灣不一樣),
終於找到一部(送行者),
很多人跟我推薦說好。
(忽然想到—海角七號,我到現在都還沒看呢!劇情跟人物都被媒體說到爛了,反而失去興味,就拖著….該找個時間享受一下…)
送行者,分兩段播放。
~~如果弄個爆米花,拿個懶骨頭坐在那裡,關起燈,也像電影院~~這是想像 事實是我正坐在我的小辦公椅上,腳高翹在桌上,躺著看~~
很不錯,這部片。
女主角好面熟,那個笑容好熟悉,但想不起來在哪部片看過,
奇怪,我很少看日本片,日本女星不熟的。
看完片子,再看最後的演員名單時,
突然看到—廣末涼子….
啊!我想起來了~
她跟尚雷諾合演一部父女片,(忘了片名)…
那是我最愛的名單之一~~
(我好像小時候看童話故事一樣,同樣的電影我可以看很多遍,這部就是我會看很多遍的電影~~)
在那部片中,她的角色是演活潑、亮麗、花俏、愛搗蛋、沒有心機的十幾歲小女孩,喪母,從未相認的父親(尚雷諾飾演)來看她。那部片好笑、又幽默、也緊張刺激~~
我簡直沒有辦法把她跟現在的影片那個溫柔的太太聯想在一起, 難怪我想不起來。
在家裡看真有個好處,
精彩鏡頭還可以去回顧。
想寫一下精彩旁白,忘記的,還可以倒帶重來。
除了不是大螢幕之外,我喜歡自己在我的小電腦前看著我喜愛的片~~
1 則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