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

2008 以色列 / 巴勒斯坦 影展巡禮

96.6.21-7.4
18部電影,過癮,但很累,很久沒這麼瘋狂。
老是在西門町迷路。
迷上茶裡王台灣綠茶,好喝。
中山堂的椅子真是有夠….難坐..
突然發現,西門町到處是「誠品」…
第一次去「北縣藝文中心」,比我想像的好…

忙了好一陣子,心中一直有東西蠢蠢欲動,但遲遲沒時間動筆。今天,跟好友在Skype上聊了個把鐘頭,跟她談了幾部電影給我的衝擊,再次勾起心弦,還是花些時間作些記錄吧!

作為一個基督徒,我們心態上對以色列比較寬容,對巴勒斯坦人民則不太瞭解。
以色列在流亡兩千年後重新建國,在基督徒眼中被視為末日主將再來的象徵,但在那塊原來被稱為「聖地」的地方,卻有著兩千年來住在那裡的居民、回教徒;在宗教的浪漫裡,有時我們真的忽略了他們的人權與處境。

記錄幾部印象特別深刻的片子:

天堂此時 Paradise Now

這是從巴勒斯坦觀點拍攝的「兩個自殺炸彈客」的故事,跟我們的911觀點、或是西式的恐怖主義的觀點,完全不同。
故事描述兩個住在巴勒斯坦以色列佔領區內的青年薩伊與哈勒,兩人是好友,一起工作,單身,各有家人,他們的生活好像一般人的一樣,他們也愛他們的家人,負擔他們的家庭的家計。他們與恐怖組織秘密協定,在需要的時候,他們願意成為自殺炸彈客,這些事他們的家人朋友都不知道。在電影開始時,你可以看見他們如同一般人一樣生活,他們並不特別憤世嫉俗,也是有血有肉的人。
一日,時候到了,組織聯絡他們進行任務。兩個人在出發前,要拍攝錄影帶遺言,向人宣告為何他們要去做人肉炸彈。拍攝過程中,薩伊講的慷慨激昂,聽的人都為之動容,但不巧的是,攝錄機竟然故障,沒有錄起來;第二次再錄仍然沒有成功;第三次,終於確定攝錄機正常,開始錄影,薩伊又把準備好的稿重新唸了起來,更順口了,只是那種激昂似乎少了些;有趣的是,唸到一半,他突然停了下來,然後轉口說:「媽媽,忘了告訴妳,淨水機要買XX牌子,不要相信阿部里的話,他都騙妳,妳不要跟他買…」,所有人都一愣一愣的,問薩伊說:這也要錄進去嗎?薩伊這才回過神來,說「喔!不要」。這時電影院裡面看影的觀眾,早就哄堂大笑;但在笑聲之中,我的眼中卻含著淚水(我相信很多人也是)。

那種情緒是複雜的;你會覺得很好笑,但同時又有著「悲涼」的感覺,人在處境當中的不由自主。這些我們視為罪大惡極、傷害無辜的人,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;只是他們被推入困境、無力脫困,暴力似乎成為他們一個可能的出口,企圖用生命挽回一些他們生存的尊嚴,抗議壓迫者的無理,「他們透過自殺攻擊,想向全世界控訴政治的不義與忽略」,他們採取流血的手段作抗議。我並不是因此讚成這種自殺的暴力,但是我願意更多的憐憫跟瞭解他們的苦楚。上帝愛他們嗎?是的,我很肯定神愛他們,雖然他們不認識祂。

他們的組織告訴他們會因此上天堂,阿拉會喜悅他們,會在天堂給他們獎賞;但真正促使他們行動的是仇恨,國仇家恨,「不自由毋寧死」不斷在他們口中重述。但糟糕的是,以色列這個受過傷的民族,是完全不對威脅妥協的,這些自殺炸彈使得以色列更強硬的築起隔離牆,把整個佔領區像一個大監牢一樣關起來,全世界大加撻伐,但以色列不為所動。這些自殺舉動,最終傷害到的,卻是巴勒斯坦自己下一代的未來。這樣的死結如何解開?冤冤相報,可有結束之時?你如何勸解一個受傷甚重的民族,放開手,不要這麼強硬的去護衛他們的安全?唉!一聲嘆息~

諷刺的是,影片中有一段描述薩伊跟哈勒去錄影帶店租片子,錄影帶店裡有兩種特別的片子,一種是自殺炸彈客的宣言錄影帶,另一種是通敵者的,並且他們覺得通敵者的比較好看(我也不懂,真是奇怪)。我覺得這很諷刺,他們被組織捧得像英雄一樣,但死後他們的宣言錄影帶在店裡面,論價出租供人娛樂觀賞(這就是他們對社會對下一代的愛國教育?我實在不瞭解)。

這部片子控訴以色列同時扮演「被害者」與「壓迫者」,控訴世界輿論對巴勒斯坦人權的冷漠。

【加利利婚禮 Wedding in Galiee 】

詳盡的阿拉伯傳統婚禮,從籌備到舉行,迎娶、婚宴到新婚夜。非常累,一整天,從清晨到深夜。不管新郎或新娘都是被一群同性朋友圍繞,並且努力歡樂、歌唱,有很多的婚嫁之歌。其實也蠻羨慕他們對婚禮的歌頌,相對於現代都市人對婚姻的隨便,連儀式都越來越沒紀念性,也是可惜啦!

鏡頭中有毫不遮蔽的全裸畫面,全都是女性全裸,男性則始終只照上半身。我猜想「露出男人下體」在阿拉伯世界是不被允許的;但女人的全裸鏡頭,在電影這種娛樂性的媒體中,也算是對這保守社會的一點貢獻吧—讓人的情慾稍有出口。

【以色列建國夢 Description of Struggle 】

以色列1948年獨立,這是1960年出品的紀錄片,紀錄以色列建國十年左右的情況。

這部片其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:最後的片尾,3-5分鐘,停留在一個以色列十多歲的少女,她正專注的作畫、專注、旁若無人、典雅、驕傲、不需煩惱外面的世界,那張畫布就是她所有的專注點;而電影的旁白持續著--「現在的以色列就好像這位少女,好像只在乎她自己的世界,對別人的需要冷漠…..」,那個旁白提到「冷漠」非常多次,這多少控訴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權的忽略。

這部片子的「詩意」很明顯,透過那個少女形容以色列,真是經典。

【莫莉與莎莎】

描述以色列的女兵。這部片使我對以色列的高警戒更多認識。

女兵的任務是在耶路撒冷街上檢查登記巴勒斯坦人的證件、在街口攔人、或是上公車看到長得像巴勒斯坦人的,就檢查他們的證件;並且這些檢查好像業績一樣,如果業績太少,還會被長官訓話。並且他們還有分配區域,兩人一組,有時兩組人同時看到可以檢查的人,還會搶業績。

當我去以色列時,我的確在耶路撒冷看見到處都是崗哨,不論到哪裡,我們一天到晚脫下身上的外套、背包等作檢查,有時同一個地方有兩道檢查站,真是仔細到不行。但我只是一個遊客,生活在那地方的巴勒斯坦人,卻常常要經歷這種搜身。我在片中看見女兵負責婦女的搜身,她們好像要脫光衣服才行。這些檢查的行動,都是為了安全,而大部分巴勒斯坦人也好像習慣了接受被檢查,但我想這種沒尊嚴的感覺,一定也醞釀了很多不滿。

當我們提到以色列流亡兩千年後復國,似乎有一種可歌可泣的浪漫,加上基督徒在宗教上對這塊應許地的遐想,我想我們對於屬於回教徒的巴勒斯坦人,可能真的帶著偏見跟偏心。以色列靠著武力在統治巴勒斯坦,他們的確復國了,但武力帶來仇恨,武力沒有辦法真正給他們安全感。聖經裡應許的和平還沒有來到,巴勒斯坦地卻成了「世界的火藥庫」。以色列已不再是我想像中的。

【與敵人共舞 Encounter Point】

這是一部紀錄片。一個以色列的母親,她二十歲的兒子David在屯懇區被巴勒斯坦的狙擊手射殺,兒子的死傷透母親的心;但她卻因此組成一個機構叫做「破家論壇協會」,她希望不要再讓許多巴勒斯坦及以色列的母親經歷她的傷痛,她決定要起來訴求和平。

片子的開始是一個聚會,由500個家庭組成,250個巴勒斯坦的家庭,跟250個以色列的家庭,這些家庭都經歷了以巴衝突以來,親人失喪的痛苦。這個聚會讓以色列跟巴勒斯坦雙方失喪親人的家庭,坐下來彼此訴說這樣的傷痛,並一同祈求和平。他們向各自的同胞遊說、向政府作和平抗議遊行、在各媒體曝光,勸說和平。

在看了許多描述不公與憤怨不平的片子之後,看這樣一部紀錄片,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,見到一點亮光一樣。有這樣的組織,在如此無望、仇恨如千絲萬結般的巴勒斯坦,進行這樣的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這世界上,總有些人是「披荊斬棘」,堅毅卓絕。

這不紀錄片描述破家協會兩名主要領袖,除了那位以色列喪子的母親外,還有另一位從年少就出入監獄、製造土製炸彈轟炸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阿里,他在欲中看了許多書,他特別提到南非人權領袖曼德拉的著作,這些書給了這個年輕人許多啟發跟看見,他知道暴力不是唯一可走的路,暴力付上的代價太高,且永無歸路;所以他加入了這個呼籲和平的組織,以他親身的經歷,去規勸族人放棄仇恨,用別的方式尋求解決。

這部片令人感動的地方是—有人願意站出來進行這場「不可能的任務」,站在棍棒槍砲相向的兩造之間,尋求化解衝突。不知你是否想過,他們可能被自己同胞視為背叛而遭遇危險,仇恨的雙方可能把他們當成敵人,他們有可能為此犧牲,他們也許正走在危險的鋼索上,一不小心就會失足。其實片中對這部分不太說,只說到他們訴求的努力與成果,但我猜想他們是有危險的(根據「人性」的揣測)。

片中「破家協會」那兩位領導人,分別代表以巴雙方,去規勸自己的族人;我想他們之所以能被接納,他們的族人之所以願意讓他們開口,多少是因為他們「無可置疑」的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,那位母親的兒子死於巴人之手,另一領袖巴人阿里曾經同樣積極的以暴力進行報復,並且付上了多年牢獄的代價;因著這樣的經歷,他們取得資格與地位,站在同胞面前講話,這是同胞之所以願意讓他們開口的原因……這令我想到基督的「道成肉身」,我們之所以向祂訴苦,並且不為認為神是「高高在上」、「根本不識人間愁滋味」、「人不過是祂手中受造的傀儡」…..我們之所以不會這樣想,是因為「神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當中,「道成肉身」使人無話可說、無可指摘,祂向人揮手說「來,來跟隨我!在我這裡有自由之路。」而這也是阿里跟David的母親在做的;經過了痛苦與犧牲,取得了「遊說和平」的資格,告訴他們的族人「來,來跟隨我們,暴力不能解決問題,仇恨使我們失去未來。

在這些影片中,看見人類根深蒂固的罪性,也看到天性良知帶來生之亮光;但是要扭轉罪性所帶出的結果,卻是要付上極高代價。面對暴力與仇恨,最好的法碼是「饒恕」,饒恕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力,饒恕並不是無力的容忍;饒恕能夠成功破解仇恨的密碼的,它像一股無形的力量,使攻擊失去了對象,仇恨一拳打出去,看似無物、沒有回應,但卻感到自己遇到了一堵牆;你可以想像到當初英國面對印度的甘地,是什麼樣的感覺~~。

政治無法解決問題,當他們必須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時,求神賜給巴勒斯坦有甘地、有曼德拉之輩,求神興起自己的僕人,代替自殺炸彈。


【雙城戀曲˙陌生人 Strangers】

是一部好看的愛情片,很有意思。

一個以色列人跟一個巴勒斯坦女孩在柏林相遇,為了看一場足球決賽。兩人在地鐵上拿錯背包,從此開始一段戀情。片中的背景是以色列跟黎巴嫩衝突緊張的時代。兩人身在國外,一邊在談戀愛,盡量不談政治;但是透過媒體,卻不時傳來家鄉的消息;兩人可能同時看著新聞節目,然後分開去打電話回家,在電話中咒罵著敵人,但回到客廳,兩個分屬於不同陣營的人,又相親相愛…..你相信嗎?人可以脫離政治與國仇家恨、暫時撇下一切、讓情慾作一下主….

但這畢竟是電影,電影可以浪漫,但現實可能嗎?我看的那一場剛好有導演出席,於是觀眾們問了這個問題:「以色列人跟巴勒斯坦人可能談戀愛嗎?」導演的回答也很有意思:「可能的,只要不要在巴勒斯坦當地,在國外是可能的」嗯~~

好玩的是,導演透露---這兩個主角真的是陌生人,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片中開頭的地鐵上。導演告訴兩人,如果看不對眼,就喊卡,不拍下去。還好,兩人看了順眼,所以就繼續往下拍;當中還真的發商以巴衝突,所以劇情中有些對白是跟實際時局相合的。而且導演說這兩位演員都是很強的,因為他根本沒劇本,是由兩位主角自由發揮的,應該說劇本是兩位主角發展出來的(導演只有大綱),真是特別!!在實際生活中,這兩位主角真的發展了一段戀情。

【橄欖樹的顏色The Color of Olives 】

這是一部紀錄片,說實在很沈悶,但是內容值得稍微記一筆。這部片也是唯一一部沒看完全部,我就先走人的片子(主要是因為太晚了,怕趕不上捷運,回不了家,不過片子真的也夠悶,照天空都可以照上30秒—導演是為了表達自由的訴求)。

這部片記錄一家人,在以色列開始築隔離牆時,被迫需要遷離,而他們不肯放棄祖先留下的家園,就與以色列政府抗爭。雖然所有人都遷走了,他們仍留在原地。以色列政府的處理方式也很有意思,他也不去驅離或強迫,就讓那一家人留在那裡,可是這家人就被圍住,好像坐監牢一樣。他們一家好幾口,除了父母外,還有三四個小孩,從六七歲到青少年,每天出入都得等以色列的哨兵來開門,才能進出。而且這個崗哨並不是一直都有人看守的,所以他們的進入非常不便。有時一等就數個鐘頭。但這家人以這種方式,控訴以色列的不人道。

我也透過這部片,更多看見「隔離牆」對巴勒斯坦人造成的生活與經濟各方面的傷害。以色列為了防堵巴勒斯坦的自殺炸彈客,在世界同聲譴責中,仍然強硬的築了「隔離牆」;整個巴勒斯坦西岸的佔領區就被高牆圍住,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監獄,隔離牆內的巴勒斯坦年輕人不能出這道牆(他們等於沒有出路)。

片中的這家人原先作園藝的生意,隔離牆築起前,那裡有個生意興隆的園藝市場,這一家人世代都是作這生意的。但隔離牆築起後,註定這市場的沒落,所有靠這市場謀生的家庭都受影響。你可以想見這會引起多大的反彈與憤恨,這就是今日以色列鷹派(強硬派)的作風。

我想到去年去以色列時,所住的伯利恆五星級飯店,就是被圍在隔離牆裡面,從此生意一落千丈;而飯店對面有好幾間的餐廳都關門,但從門面可以看出來曾經風光過。那時我們每天坐遊覽車進出隔離牆,士兵都會上車來檢查我們的護照。現在想起來,這牆的確造成很多的民生經濟的影響。

【檸檬樹 Lemon Tree 】

這是這次影展的開幕片。

沒有留言: